本团队主要学术骨干成员在生物材料制备、微纳米加工以及纳米器件应用等方面做出了一些有影响的研究工作。团队负责人是微纳米加工与微纳米器件方面的专家,曾负责建设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微加工实验室,发明了两种大规模制备有序结构的方法,在< 中国材料工程大典>中撰写“微纳米加工中的图形复制技术”和“X射线曝光技术”两章。骨干李超荣教授在Science
等高档次杂志
上发表论文,发现在无机体系中微纳米尺度下,利用微观应力在芯/壳结构中获得了与生命体系密切相关的Fibonacci数花样
,
从实验角度支持了花叶序是给定几何支撑上由植物元素生长引起的弹性能最小化的构型这一生长机理。骨干成员董文钧博士,在纳米材料的可控制备与组装以及纳米生物传感器等方面作出一些优秀工作。有关新型TiO2纳米功能纤维材料的研究成果在Chem.Mater,J.Phys.Chem.B.上发表。
施思齐教授在材料计算方面将起到预测与支撑作用,为制备新材料与器件奠定基础。
骨干成员刘咏松博士首次在大分子液晶系统中观察并确定具有12次旋转对称性的准晶结构,此突破性结果拓宽了液晶科学及准晶学的研究领域,发表于《自然》杂志。在大分子枝状晶体中发现了迄今最为复杂的液晶结构,其空间群是P42/mmc,此结果发表在《科学》杂志
。骨干成员崔灿博士在
阵列化半导体
器件
制备及中的应用
做出了很多优秀的工作。
因此本研究团队前期已经取得了国际领先的结果。
目前,本
团队一方面
将从
生物相容性材料的微观结构出发,制备钛金属/合金基纳米生物材料。在组织的水平上仿生组织生长,在金属制备
平行排列的
纳米纤维
微腔结构
,
提供良好的材料-细胞界面
,
利于细胞黏附
与
增殖
;
探索
制备
大面积有序规则结构的形成条件;
另一方面,在原子分子水平上,制备有利于
细胞或/和基因活化生物
形容性
材料
,
或者通过其相互作用可导致结构材料
与组织的
骨键合生长
。另一方面,
纳米科技的研究已经从探索制备各种材料手段,挖掘纳米材料奇特物理、化学以及力学性能等过渡到目前可控纳米组装材料或纳米图案材料。更加注重按照人们的意愿设计所希望的特性纳米材料,进而组装获得高性能的纳米器件。制备纳米生物材料和纳米生物传感器。瞄准食品安全、环境监测、疾病诊断等方面的高灵敏度纳米传感器应用,具有巨大的实际应用前景。本研究团队研究方向凝聚在纳米有序结构的形成机制,
在生物相容性材料和纳米生物传感器等方面有所突破。项目团队已完成科研项目共16项(其中:国家级3项,省部级1项);共获省部级及以上科研成果奖2项;现承担科研项目共14项(其中:国家级6项,省部级2项);共发表学术论文236篇(其中SCI182篇,EI125篇)